木 木
日前,香港天籁敦煌乐团以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为起点,开启了新冠疫情结束后首次粤港澳大湾区巡回演出。乐团将依次到访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四个大湾区内地城市。这也是乐团成立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推出了一台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器乐音乐会:《万籁有声:天籁,地籁,人籁》。
我已很多年没听音乐会了,不曾想这次体验了一场最有投入感的音乐艺术之旅。舞台上没有恢宏的场面和缭乱的灯光,只有寥寥数人,素颜青衫,几件简单的仿古乐器,或抚或吹,演奏出如丝如缕的天籁音乐,音乐中娓娓道来的沧桑故事,故事里守护千年的文化传人……一声一色一韵,仿佛通达灵魂。这种表现方式很艺术、很传统,也很香港。香港舞台制作的特色是小而精、人性化、可触摸,宏大主题每每以小切口进入,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人籁、地籁、天籁,本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概念。籁,即风吹孔穴发出的声音。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相通,万籁相应,“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人籁以乐器为之,地籁以山川为之,天籁则以自身为之。天籁之音,各不相同,但生发和寂灭都出于自身,收放自如,可大可小,可显可隐,“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简单说来,极致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透彻的辩析是不必言说的,至诚的仁爱是不必展示的,廉洁方正之士无需谦让,勇敢无畏之人从不逞强。自然而然,便是天籁!
演出現場。 把如此高深玄妙的思想用音乐表现出来,不是一件易事。乐团选取三个对象来呈现自己的艺术感悟:以敦煌壁画演绎天籁,故宫建筑演绎地籁,诗词歌赋演绎人籁。莫高窟的飞天,紫禁城的宏构,骚人墨客的痴情,化为音律,穿透千年,让人触摸到民族文化的亘古脉动——
仙袖佛莲大漠关 榫宫卯殿碧云天
一方文脉三千岁 万籁声声与梦还
整台音乐会由“10+1”首曲目组成,即“天籁篇”的《天籁》、《水月澄明》、《霓裳羽衣舞》,“地籁篇”的《地籁》、《梵音》、《故宫》,“人籁篇”的《人籁》、《阳关三叠》、《水鼓子》、《谢谢你的时间》,以及一首加演曲目。一首首原创古典音乐的美妙旋律回荡于音乐厅里,背景场面是音像合成的敦煌飞天,衣袂翩翩,不鼓自鸣,自由穿梭于天地大荒和亭台楼阁之间,呈现出一派灵动氛围。观众通过有形的敦煌壁画、故宫建筑及其背后人物的故事,感悟无形的自然、艺术与心灵的关系。部分乐曲内容更取材于中国音乐史学家陈应时先生破译的唐代琵琶古谱,由仿古乐器演奏出来,古谱入音,古曲新传,以音乐为媒,将不同时空连为一体,引发观众对天、地、人关系的思考。
香港天籁敦煌乐团现有10名成员,包括两名驻团作曲家及8位乐手,均为香港本地青年音乐人。乐团艺术总监、驻团作曲家甘圣希先生谈及这台节目的初衷:“莫高精神的核心是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所谓‘籁’其实是投射,是物我两忘的专注和投入。音乐在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种不同的解读,相信观众可以从每首乐曲中听出不同的味道和意境,希望我们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天地同和,万籁有声’的体验。”
演出現場。 荣誉团长纪文凤女士是乐团创办人,她充满感情地说:“只要一心不乱地奉献,天籁地籁就是人籁。敦煌和故宫是中华的瑰宝,一脉相承,无缝衔接。音乐会以乐章为载体,把蕴藏其中的大道大美大爱传达出来,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人们去探索中华文化遗产中的无尽宝藏。将古谱古乐与现代艺术科技结合,掀开丝路音乐的神秘面纱,以崭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同时揭示出香港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神秘关联。我们以敦煌(天籁)、故宫(地籁)和乐团(人籁)为基础,以传承、保护、创新的精神,透过音乐激发更多年轻人加入‘文化守护者’的行列,由声出发,以心共鸣。”
笔者与纪文凤女士相识多年,主要沟通一些香港与内地青年交流项目,有时也就香港时局、年轻人成长、文化发展等交换意见。君子之交淡如水,心下欣赏,来往却不多。纪女士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热爱,更以典型的香港方式守护和传承着,德艺双修,润物无声,持续有效地推进,却不事张扬。她广泛调动人脉,整合资源,聚拢一批阳光正气的年轻人,自己动手,各展所长。所选项目往往跨越较长时段,甚至没有尽头,一经启动就需长期做下去。比如,她发起香港和内地大学生共同参与为偏远乡村修建人行便桥的“无止桥”项目,迄今已逾15年,建桥60余座。香港天籁敦煌乐团的组建和运作,恰逢香港风云剧变和新冠疫情肆虐的年代,一路走来殊为不易。此时回望,恍若隔世,多少人在怨天尤人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乐团却以它的馨怡和坚守,为艰难的岁月投下一抹亮色,带来一丝慰藉和希望。
乐团演奏了预定的10首曲目之后,又加演了一曲《狮子山下》。甘圣希笑说,那是为了保持乐团名称的完整,有了天籁,有了敦煌,还得有香港。这首曲子根据香港家喻户晓的同名电视剧主题曲改编,现代人文精神的演绎中透出悠悠古韵。当熟悉的旋律从古乐器的絃线间水流光影般漫起,背景画面快速闪过铜锣湾、狮子山、维多利亚港等香港地标和皇后大道上穿梭而过的人流车流,我的心弦一下子被猛烈地拨动,热泪盈眶。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莫非这台节目的真正寓意,是以敦煌表现天籁,以故宫表现地籁,而以香港表现人籁,传达出对这颗东方之珠的无尽期许?
演出完後,創辦人紀文鳳(右八)上台與樂隊成員一起向觀眾致謝。 在许多人看来,香港是一个符号意义极强的地方。它首先是一个政治符号,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屈辱,摆脱近代以来割地赔款命运第一次收回领土的地方;其次是一个经济符号,以亚洲四小龙之一和超级联系人身份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如此强势的符号意义面前,常人对香港的社会文化内涵甚少关注。即便关注,也太过于集中在武侠小说和流行歌曲方面。其实,香港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存在,具有不可取代的主权和经济价值,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存在、文化存在。它崇尚自由,却也遵守法治;笃信执着,却也灵活变通;求本务实,却也洒脱任性;广揽博采,却也自然纯真;精于算计,却也守望仗义;争强好胜,却也乐天安命;追风赶潮,却也勤勉进取;崇洋媚外,却也乡土十足……
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孕育了“一国两制”的香港。这座南国岛城,宛然中西方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中绽放的一朵奇葩,光艳夺目,风情万种。而在我心里,它更像是时代大潮的缝隙处兀自生长起来的一株灵芝草,日月光华,可遇不可求;或者王安石下朝后在自家后院里看见的那几枝梅花,历尽苦寒,静候知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本文原刊香港《文汇报》,香港文联网获作者授权转刊)
Tags: 香港天籁敦煌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