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一种由感染鼠疫耶尔森氏菌(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携带鼠疫菌的宿主动物主要是鼠、旱獭等啮齿类动物,以带菌的鼠蚤为传播媒介。
鼠疫的潜伏期
鼠疫潜伏期一般为1~6天,个别病例可以达到8~9天。
鼠疫的主要类型
感染鼠疫菌后,临床上可表现为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症型鼠疫等类型。腺鼠疫最为常见,它是经人的皮肤侵入而导致的感染,通常表现为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该型治愈率高。肺鼠疫主要是经呼吸道侵入而导致的感染,该型常表现为高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咳血,由于起病急,病情通常取情况下都进展得很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死率很高。两者均可发展成败血症。此外还有败血症型鼠疫,也称爆发型鼠疫,是最凶险的一种类型,病死率很高,预后较差。轻型鼠疫:多见于流行初期、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鼠疫的流行季节
因为鼠疫主要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故本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而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份以后流行。
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病媒生物传播:在自然疫源地,病媒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跳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通过寄生在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动物的跳蚤感染鼠疫杆菌后再
叮咬人类,这样便可造成人类感染鼠疫。
2.接触传播:指人类在屠宰、剥皮或者食用肉类时接触了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动物,或接触了鼠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时,鼠疫杆菌会通过人体皮肤表面的伤口或黏膜进入人体内而造成感染。
此外,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鼠疫杆菌,病人在呼吸时或者咳嗽时将鼠疫杆菌以飞沫的形式在空气中短时间的悬浮和停留,此时被他人吸入时便可以造成鼠疫感染。
患了鼠疫,该如何治疗?
感染了鼠疫临床上是可以有效治疗的,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病人如果能早期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得到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它的治愈率是很高的。对于可疑的鼠疫接触者也可以进行预防性服药从而避免感染。
公众如何预防?
1.秋季是鼠疫的高发期,秋季外出旅游是,特别是去草原旅游时,要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或者投喂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鼠类等动物;进入疫源地活动时需要穿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以防被跳蚤叮咬,从而防止感染上鼠疫杆菌。
2.进入鼠疫疫源地旅游的人员要坚持“三不准”,即“不私自捕杀疫源地动物、不剥食疫源地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地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是防止感染鼠疫的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卫生医疗机构或者身边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鼠疫相关症状时本人要及时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4.如果个人怀疑自己与鼠疫病人有过接触,可以先进行自我健康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