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64045/20160531-00037 发文时间: 201605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湖委发〔2016〕12号 发布机构 市委办公室
?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补短板的实施意见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补短板的实施意见

2016524日中国共产党湖州市

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湖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根据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讨论了补短板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以六重工作为抓手,按照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突出高质量均衡性,强化改革创新,切实补齐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需求最迫切、今后五年须突破的短板,努力扬长避短,着力厚植优势,奋力赶超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任务

  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变化,转变发展理念,围绕加快赶超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着力查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引领性的短板,抓纲带目、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重点补齐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区域协调五大发展短板,补齐低收入群体增收、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两大民生短板,补齐改革落地生根这一制度供给短板。

  (一)补齐经济转型升级短板。城市竞争的实质在于产业竞争。目前,我市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还存在着工业实力不强、农业基础不稳、服务业发展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支撑不足等问题。补齐经济转型升级短板,是加快赶超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在加快做大总量的同时,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好转型升级翻身仗,不断提升我市的综合实力。

  着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实施互联网+”“生态+”等行动计划,重点培育“4+3+N”产业发展新体系。实施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四大发展工程,打造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四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2%。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打造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环保、时尚、金融、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若干新兴增长点,打造成为支撑湖州未来发展的新产业。

  大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金象金牛大企业、工业双高企业、小微企业三年成长等培育计划,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和完善企业技改财税政策,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动纺织服装、竹木加工、电梯、蓄电池等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继续铁腕整治低小散、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倒逼家庭作坊企业浴火重生。优化工业布局,重点打造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十大平台。推动金融业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之间技术和功能要素融合,提升发展信息、金融、设计、创意、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发展养老、家政、旅游、健康养生、教育文化、快递等生活性服务业,力争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丰富现代服务业业态,争创省级服务业强县区。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提升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水平。突出信息、健康、旅游、金融、物流、文化六大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业发展平台。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培育农业产业聚集区和特色农业强镇,积极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整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创新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化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机制改革,做强“1+1+N”产业联盟,全面推进技术入股、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农业主导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四大重点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以开放促转型。主动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内涵和层次。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产业园,谋划设立综合保税区。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以质取胜和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一般贸易规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深入做好接轨沪杭工作,加强产业、科技、人才、园区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吸纳周边大城市的扩散要素,实现借力发展。

  (二)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当前,我市科技创新投入还不大,高品质的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仍然比较缺乏,成为赶超发展中的一块突出短板。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工程,着力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加大创新投入,健全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0年,新培育100家符合高、强、好标准的工业双高企业,力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到2500家。加强各类支持企业创新政策的衔接、配套和落实,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争到2020年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推进省级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两个全覆盖。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交流,推进重点产业民参军”“军转民。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调动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设创新大平台。抓住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契机,积极对接杭州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共建共享。推动湖州科技城建设,充分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极核功能。做大做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增强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功能。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重点培育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机制。以政策创新为引领、科技大市场为重要平台、科技金融为关键支撑,优化全创新链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完善收益分配、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激励、科研经费管理等政策。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推广使用科技券,提高软性投资比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成果与产业、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四个对接。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努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到2020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2660件。以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和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等为契机,联动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加快产业创新升级。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以南太湖精英计划为龙头的系列引才工程,到2020年,力争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1000个左右,产业紧缺急需人才5000人以上。整体提升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实施本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推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继续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成长助推七大行动,打造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板块。制定实施湖州人才新政,在人才引进、流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指导县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事业单位特设岗位制度、企业人才职称评审改革、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年金、人才股权分红激励等改革举措,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三)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目前,我市现代综合交通网络还不完善,综合枢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产业支撑力不够,城市拥堵治理成效还不明显,成为了高水平发展的一大瓶颈。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创新大交通体制机制,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

  创新大交通体制机制。创新综合交通统筹管理、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整合交通运输领域职责,逐步实行大交通管理模式。以大交通理念做好交通规划,强化铁公水空多种交通设施和运输方式规划的统筹衔接,统筹安排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序。创新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做大做强交通融资平台,健全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农村公路建管养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购买公交服务发展模式,深化出租车市场改革,推动智慧交通共建共享。

  加快建设南太湖大通道。着眼于进一步把我市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对接省万亿综合交通工程,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显著提升我市对外交通条件。突出湖苏沪铁路一号工程,统筹铁公水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以沪苏浙皖交通通道、杭湖宁交通通道、临杭交通走廊为主体的两轴一廊立体化交通网络,形成湖州到周边省市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为发展都市经济、临港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提供有力支撑。顺应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公共运输机场规划研究和通用机场建设。启动城市地铁的研究谋划,认真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加强与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互联互通。

  完善提升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市域交通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中心城区到各县(区)半小时交通圈。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进一步完善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六纵五横干线公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主枢纽和县(区)副枢纽,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运营效率。深入开展城市交通治堵,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加快推进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建设,到2020年,实现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深化美丽乡村路建设,突出市本级,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等级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客货运枢纽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构建便捷、畅通、安全、和谐的农村公路网。

  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丰富的内河水运优势,围绕水运、物流、产业三位一体,积极打造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把湖州港建设成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向内陆辐射的桥头堡。加强综合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扶持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组织方式,促进物流业与制造、商贸、电商的联动合作,加快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补齐环境治理短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的必需品,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尽管我市生态建设总体是好的,但环境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按照绝不把违章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扎实开展“811”美丽湖州建设行动,突出重点问题,实施精准治理,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我市生态环境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全面消除违建现象。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加快完成存量违法违章建筑处理,加快拆后土地有效利用,做到即拆即清、应耕则耕、应绿则绿、宜建则建。深入开展无违建县(区)创建工作,全面建立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依法治违长效机制。

  全面消除污泥浊水现象。持续深化五水共治,突出抓好低小散工业、农业面源等重点源头的污染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实施河道清淤轮疏,开展生态河道建设。加快城镇截污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收集率、集中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实现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面覆盖、长效运维,确保2020年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5%以上。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源头综合整治,推进土壤污染修复,重点抓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到2020年基本消除重金属污染隐患,确保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稳定。

  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深入开展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平原绿化美化、森林抚育、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矿山减点控量,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体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收集处置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到2020年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加大对两路两侧可视范围内与大地景观不协调的工业建筑及临时设施屋面色彩整治工作,消除违规蓝色屋面和赤膊房。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为契机,深化城市有机更新,纵深开展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水乡平原农村等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切实改善空气质量。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协同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禁放和矿山粉尘、建筑扬尘、道路扬尘治理,大力推进企业大气治理设施提标改造、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和燃煤锅炉淘汰工作,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清洁交通工具,全面淘汰黄标车。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确保PM2.5浓度降幅达到省定要求。

  (五)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协调发展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市市本级发展相对滞后,南太湖一体化发展、市区合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市本级与三县、城市与农村,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促进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

  推进南太湖一体化发展。坚持举太湖旗、打太湖牌,按照湖州城市形态布局和基础共享、产业同育、功能互补的要求,推动主城区与长兴、南浔相向发展,高标准建设南太湖城市带。坚持规划先行、产业为基、项目为重,大力实施项目建设、湿地修复、绿道蓝道完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港圩田申遗和山体矿坑修复利用等滨湖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加快推进滨湖65公里岸线、266平方公里滨湖区域规划建设,加强56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管控,推进长田漾、弁山、图影等区域整体开发,着力把滨湖区域打造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样板区。

  着力做大做强市本级。充分调动吴兴区、南浔区、湖州开发区、太湖度假区等各主体的积极性,市区戮力同心,埋头苦干实干,进一步壮大市本级实力,不断提高在全市的占比。以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人口集中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功能,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继续推进集聚区、开发区、度假区等平台整合提升,依托重点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休闲度假等高端服务业和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湖州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功能提升,推动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变,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强城市经营,盘活闲置资产,增强内在发展活力。以改善出行条件、优化教育布局、整治村庄环境等为重点,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市级机关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大政策倾斜,推动力量下沉、权限下放,激发市本级发展活力。

  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全域城市化为目标,以六个一体化为抓手,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城乡规划建设,打造城乡统筹样板区。积极培育小城市、中心镇,明晰功能定位,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竞争。实施特色小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20个左右特色小镇,着力打造成为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要素集聚新平台、美丽湖州新窗口。按照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加快集镇环境的整治提升,建设一批美丽城镇。全面实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加大整乡整镇、连线成片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到2020年底,力争60%的县区建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区,70%的乡镇创建成市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成率达10%

  (六)补齐低收入群体增收短板。低收入群体增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持续普遍增收,力争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平均增幅,努力实现贫困现象不反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增收。着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三五年均增长8%以上。

  完善低收入居民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健全低收入居民数据库,继续落实扶贫结对帮扶制度。精准投放各类民生保障资源,扩大对低收入居民的覆盖。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鼓励设立乡情基金,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帮扶救助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实现低保人口应保尽保。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居民基本素质,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产业帮扶、创业帮扶、就业帮扶和金融支持,增强低收入居民自我发展能力。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鼓励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份等参与项目开发经营。深化农村三权改革,做好活权文章,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施美丽经济发展行动,鼓励农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家园,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家乐的吸纳、接待、辐射和创收能力。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产品,推动金融惠农助农。实施光伏小康工程,推进电商进万村行动。市级集体经济欠发达村2016年全部落实造血项目。

  (七)补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生活质量的差距主要来自公共服务的差距。目前,我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公共安全还存薄弱环节,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能,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公平性可持续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各类养老保险衔接政策的落实。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稳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健全监督体系,确保保值增值。健全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低保标准,扩大救助覆盖面。加强基层社会救助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着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设施适老化改造,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加快建设湖州市养老护理中心等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将养老机构中设立的符合规定的医药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范围。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迁建湖州老年大学,扩大老年大学向社会开放度,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机构。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标准化学校比例超过95%。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9.5%。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缩小城乡、县际和校际差距。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到2020年,特色示范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推动湖州师范学院管理体制调整和特色化发展,支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高职名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县区创建,加快创建教育现代化市。

  增强文化发展软实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湖州崇文重教、诚信经营、邻里和谐等传统文化因子,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化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工程,推进中心镇文化广场、企业文化车间、学校文化校园建设,全面建成市县(区)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市民人文社科素养。健全扶持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健全大健康服务体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聚焦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药品流通领域等改革。到2020年,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以市级综合医院为龙头组建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加强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和纵向流动,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和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医保支付制度。加强儿童医疗服务。加快智慧健康建设。以承办2018年省运会和服务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群众性健身场所供给,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加快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和联网应用,健全群防群治长效工作机制,增强防范和打击各类犯罪能力。深化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建设。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实施餐桌安全治理行动。加强公共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公众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社会心理疏导,严防个人极端事件发生。

  (八)补齐改革落地生根短板。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改革落地是决定改革见效的关键所在。要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建立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地见效,切实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

  推进重大改革项目落地见效。聚焦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改革,列出改革项目清单,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深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等试点建设,形成一批可供全省及全国面上借鉴示范的经验。

  强化改革督察落实。建立重点改革项目责任分工制度,强化各级各部门对本地区本领域改革的主体责任,健全改革落实全流程高效率可核查责任链条体系。完善重大改革项目年报告、季通报、月联系制度,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建立分类分层协调制度和分级分项目督察机制,加强专项督查。落实改革效果评估和实绩考核制度,完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打通惠民惠企改革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制定惠民惠企政策清单,明确政策事项、享受标准和服务流程,广泛宣传、强化执行,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生活,给群众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加强领导

  补短板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补齐短板提供根本保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加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更加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赶超发展扫除思想认识障碍。要发挥人大、政协一线作用,激发群团组织活力,紧紧围绕湖州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民生保障中的重点问题、工作推进落实中的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工作监督。要强化社会舆论与社会心态引导,提升人文素养,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补短板的强大动能。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在补齐短板中勇于担当、尽责尽力,同时找准补好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短板,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量化目标,落实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咬定目标不放松,一以贯之抓到底,以钉钉子的精神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坚决打好补短板攻坚战。要加强战略思维,做到辩证施治、综合施策,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又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既立足当前,解决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又着眼未来,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增后劲;既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又放眼世界、加强联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切实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法治保障。要打好上、下、管、育、爱干部工作组合拳,进一步加强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建设,建立激励干部敢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抓好正风肃纪,深入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进一步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经验做法,加强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实施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基层党建。建立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补齐短板、推动发展的浓厚氛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